探秘24小時監控排污企業的智慧環保管理平臺,徜徉在昔日“醬油湯”如今“蓮藕汪、蘆葦蕩”的武河濕地,親眼見證老木板廠“變身”數碼定制家具廠的華麗轉型……10月15日,“新常態·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西線采訪團一行深入臨沂采訪。這個昔日的革命老區,在經歷了近年來傳統工業發展和環境污染之困后,求新思變,主動適應新常態,通過“三引一促”、加快技術改造、狠抓環保整治等一系列鐵腕措施,帶動臨沂的工業、生態建設乃至整個城市,昂首走在轉型升級的科學發展道路上。







老木板廠“逆襲”行業標桿,雙輪驅動新老產業集體升級
古色古香的紅木家具、惟妙惟肖的根雕作品,現代化的智能操作和數碼定制系統……10月15日,在臨沂木業產業服務中心,“第十一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西線采訪團的記者們紛紛被眼前堪比藝術品的木雕、家具、珍稀古木等展品吸引,其中,山東泰森日利木業有限公司展出的紅木家具更是引得大家贊嘆連連。幾年前,泰森日利還僅僅是一家加工膠合板的老木板廠,如今,它不僅在高端木制品領域站穩了腳跟,還能數碼定制家具,通過技術改造實現了企業整體升級。
“生產一張膠合板的毛利潤在3%到5%,而加上鎖芯等配件深加工成一扇門,毛利潤就能達到10%以上。”泰森日利木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陳愛青告訴大眾網記者,臨沂是木業大市,僅膠合板批量生產這一業內產業鏈的最低端,就有幾千家企業在競爭。不求變不轉型,就只能坐以待斃。
瞄準了發展前景,2010年,泰森日利投資2億元人民幣建成長江以北最大的木制品生產工廠,從招納專業人才、籌集周轉資金,到重新開辟市場,泰森日利憑著一股韌勁,硬是把產品線從最低端的膠合板,拓展到了紅木家具、櫥柜等家居木制品全線產品,發展成為國內一流的木制品生產工廠。如今,泰森日利又瞅準了互聯網+工業4.0的時機,從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到智能物流,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全屋數碼定制”服務,期待依靠智能化為傳統企業帶來新一輪的轉型升級。
臨沂市共有板材企業3180余家,2014年全市木業產值占到全國的12.5%,是當地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努力將泰森日利這樣的企業打造成行業標桿,正是臨沂引導全市木業集體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蛻變不僅僅在木業醞釀發酵,今年以來,臨沂市立足穩增長轉調創的主線,堅持傳統產業提升改造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雙輪驅動,1—7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071.6億元,增長5.4%;八大傳統產業完成產值4382.5億元,新興產業實現產值932.1億元、增幅高于全市5.7個百分點;食品加工、化工、木業、醫藥、紡織等消費品行業持續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同時,以工業轉型升級為契機,全市進一步推進“三引一促”,加大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研發力度,上半年共有72項技術創新項目被列入市重點項目,185項技術創新項目入選山東省項目計劃。傳統產業涅槃重生,新興產業活力十足,一個現代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的新臨沂正款款走來。




鐵腕治霾成效初顯,“強勢”環保與經濟增長交相輝映
不管是宏觀上的穩增長調結構,還是具體到對每一個傳統行業的改造升級,臨沂都首先要考慮兩個字:環保。
今年年初,臨沂市因大氣污染問題被環保部掛牌督辦,市主要領導被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檢查約談。一時間,這個曾經的革命老區被推到了全國環境保衛戰的風口浪尖。日益嚴峻的大氣污染問題已刻不容緩,臨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治理大氣污染,迅速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大氣污染防治攻堅領導小組,各級各部門都投入到這場大氣污染攻堅戰中去。
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全市57家企業因大氣污染問題停產整治、412家企業限期治理、212家不達標工地停工整改……圍繞工業污染、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等重點治理任務,臨沂市打出了一套有力有效的“組合拳”。種種鐵腕治霾措施之下,全市空氣質量實現明顯改善:今年1-9月份,臨沂市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項污染物濃度指標同比分別下降23%、19%、39.3%和18.5%,改善幅度分別居全省第1、第1、第1、第3位,獲生態補償金居全省第1位。臨沂市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工作成效得到了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的充分肯定。
治污不是要把企業治死,而是用環保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防治大氣污染的治本之策。一方面,新項目落地“門檻”更高、更嚴了,另一方面,臨沂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實施“退城進園”等措施也在堅定不移地開展。《臨沂市中心城區工業企業“退城進園”實施方案》已確定了59家退城進園的企業,搬遷方向和新的產業標準、環保標準等已經制定;有序推動中心城區西部近3000家板材企業向園區集中,投資12億元的超低排放供熱中心計劃在10月底前建成運行,實行統一集中供熱;鋼鐵焦化行業正在轉型,建陶正在提升,鑄造、鍛打鍛造從燒煤改為燒氣和用電……更令人欣喜的是,與不久前在網絡上大熱的“臨沂藍”相輝映,臨沂并沒有因強勢治污而陷入所謂的“金融危機”,今年1—9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5.1億元,增長11.9%,規模以上工業和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全市經濟運行保持了穩中向好的勢頭。




智慧“天網”嚴防企業排污,生態治水“洗”出一座新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潔凈的水源與清新的空氣同樣重要。
“電子屏顯示COD46.3mg/L,這家企業的污水排放標準正常。”走進臨沂市環境監控應急指揮中心,全市100多家重點污染源企業的水質在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臨沂市環境監察支隊副支隊長侯明指著電腦屏幕告訴記者,COD數值在“50mg/L”以下屬于可排放的正常數值。360度旋轉的高清“電子眼”監控,自動測算排污等級并報警的“偵察兵”,遇到超標廢水自動關閉閘門并追溯排污源的緊急處理系統……在智慧環保管理平臺的“天網”覆蓋下,全市所有排污超標的企業都無處遁形。
既要截斷企業排污源頭,更要對已有的城市水群進行生態開發和保護,武河濕地為環保之戰又一次吹響了勝利號角。地處沂河、陷泥河、南涑河下游的武河濕地是排污水的匯合處,嚴重的水污染一度將這里變得寸草不生。為了解決“凈水”難題,臨沂市成立了武河濕地管理委員會,通過增設攔水壩、溢流壩、滯留塘等層層“機關”和種植1000多萬株水生植物,讓經過濕地的水轉著圈流動,層層過濾,以達到充分凈化的目的。目前,濕地內原生態保育區面積1.5萬畝,長10公里,日可深度處理河道廢水40萬立方米,每年可節省污水處理費用約3300萬元,有效提高了濕地自凈能力,實現了“生態凈化效益、旅游觀光效益、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
一年來,以大氣污染治理為契機,臨沂市同時在水污染治理上下大力氣,突出抓好企業污染治理、城鎮生活污水處理、飲用水源地保護、河流水質保障等重點,多措并舉開展林生態、水生態等生態保護治理工程,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在78個國家“十二五”規劃內治污項目提前一年全部完成的情況下,臨沂市自我加壓建設了1122項治理工程,各縣區建設“治用保”綜合體工程22個,全市水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目前,8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達98%,順利通過國家迎淮考核,出境河流綜合達標率達到98.8%,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始終保持在100%。
環境治理打了翻身仗,一座天藍水碧的臨沂新城正展現在人們眼前。
大眾網記者 樊思思